老戏新编应观察当前的审美审美。

   【舞台艺术众家议论】

老戏新编应观察当前的审美审美。

   如果整理改编只是对传统剧目的剧情和人物进行适当的丰富和补充,那么以现代审美理念观察的老戏新编辑就是从更新的角度进入传统剧目尚未解读的审美空间,并重构和重构。

   “现代”与“现代”是一体两面,始终伴随着戏曲艺术百年的发展历程。“现代”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戏曲形式的现代品质认同,“现代”是一种追求现代品质的动态过程。当代戏曲舞台上,现代不仅仅是许多新剧(如京剧《曹操与杨修》)、梨园剧《董生与李氏》、淮剧《金龙与浣熊》等的追求,也体现在许多老戏新编的主题上。经过现代审美观念的激活,这些新编辑的传统经典剧目在叙事风格、舞台语汇、精神意蕴等方面呈现出与老戏不同的舞台风格,成为当前戏曲艺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途径。

   第一,叙事方式的转变使得老戏新编更适合现代人的观演习惯。在戏曲发展史上,摘锦式的折子戏抛弃了传奇的文学体系。虽然它在提高演员的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以牺牲故事情节的整体性为代价。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戏剧剧场,大部分都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他们不仅要欣赏演员的歌声和思想,还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尽可能地阅读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整部剧的上演数量远远超过折子戏的原因,因为戏曲的“听戏”时代已经过去,“看戏”时代已经到来。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米》是一种传统的四折楔形结构,出场人物近20人,情节复杂繁琐,人物塑造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因为元杂剧本身还有很多叙事文学的痕迹,作为代言艺术的发展并不完美成熟。几年前,山东柳子剧团在此基础上改编的新剧《老青天》,打破了元杂剧在叙事方式上讲故事的方式。整部剧由包公和王粉莲的人物关系结构而成。删除复杂性很简单,出场人物不到10人。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两个鲜明的人物被幽默地描绘出来:一个是为人民请命的老青天,一个是贪财善良的妓女。这一情节结构来源于典型的现代叙事方式,剧作家娴熟的改编手法让这部古老的元杂剧焕发青春。

老戏新编应观察当前的审美审美。

   第二,舞台语汇的再造使得老戏新编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在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出了20年,近500场,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这部剧不仅遵循昆曲抒情、写意、象征、诗意的基本规律,还从21世纪的舞美、灯光、服饰、表演中学习,在古典传统的基础上注入当代舞台美学,从而尊重古典但不遵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比如“惊梦”打折,演到柳梦梅和杜丽娘两情相悦,雨水交欢的时候,制作人白先勇敢地建议,男女演员的“尺度”不妨适当放宽,让年轻男女的热情得以展现,放弃传统表演时的克制和温柔。导演汪世瑜也是从劝诫开始的,于是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袖子动作,适当释放了梦中相遇的年轻恋人的炽热爱情,既美观又现代。音乐词汇的创新也是这部剧最出彩的地方。青春版《牡丹亭》由20人的大乐队编制,配器多样,音乐丰富。它还专门为男女主角设计了两组主题音乐:柳梦梅的主题音乐是从卡片【桃红】衍生出来的,杜丽娘的主题音乐是从卡片【皂罗袍】衍生出来的。这种为男女主角量身定制主题音乐的西方创作方式,一旦完美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舞台,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烘托主题的极佳作用。

   第三,精神意蕴的重构使得老戏新编更适合现代人的价值观。老戏新编往往在文化内涵和主题驱动等方面呈现出与一般整理改编截然不同的新特征,从而具有新的文类特征。如果整理改编只是对传统剧目的剧情和人物的适当丰富和补充,那么以现代审美理念观察的老戏新编辑就是从更新的角度进入传统剧目尚未解放的审美空间,对其进行重构和再造。就人物而言,它重塑了传统剧目的现有形象,打开了它的边缘视角;就主题而言,它更注重当下的解读,往往以现代价值观重新诠释传统剧目。

   以《白罗衫》为例,这部老戏讲述了学者徐继祖在科举高中后意外发现自己人生经历的奥秘,最后为生父苏云报仇,杀死了养父徐能的故事。这部剧在历史上被几十部戏剧演绎,主题是因果报应和劝善惩恶。主要人物基本遵循类型化的塑造方法,性格单一,不够丰富饱满,缺乏对人性和人情的细致呈现和深刻描写。此后,剧作家张弘和张淑香先后对该剧进行了改写,并分别由江苏省昆剧院和苏州昆剧院搬上舞台。两部昆剧和传统剧的区别在于,在主角徐继祖得知案件真相后,传统剧立即大义灭亲,而张弘和张淑香则聚焦父子关系的情感纠葛——当徐继祖发现谋杀亲生父母的凶手实际上是抚养自己18年的父亲徐能时,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波澜。张弘版的《白罗衫》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主人公在伦理正当性的选择上左右为敌,从而突破了过去众多戏曲版的大团圆结局。父子之间充满悖论和无奈的命运结局发人深省。而且张淑香版的《白罗衫》通过徐继祖、徐能父子伦理困境的表达,向观众传达了更多温馨的新体验。无论哪个版本的昆剧,创作者都在深入挖掘这个传统故事内涵的悲剧因素,不回避徐继祖和徐能父子之间的情感矛盾,从而展现人们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赋予改编后的新剧一种现代悲剧的风格和气质。传统剧目也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自身所蕴含的古典伦理观自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为了复活现代价值观,为当前解读提供各种可能性,通过重构传统剧目的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实现了以现代价值观激活传统剧目的创作目标,这并不是传统剧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方式。

   有成千上万的传统戏剧,许多老戏剧都可能有待探索的审美创作空间,蕴藏着巨大的精神紧张。我们应该鼓励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题材进行烛光照射,在叙事风格、舞台语汇、精神意蕴等方面对老戏进行新编,从而实现传统剧目的蝶变再生,为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可供借鉴的题材风格。

   (作者:赵建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bjgredu.com/post/233.html
时代与戏曲共同加持,国风音乐焕新。
全国大剧院管弦乐团新乐季开始